雷电学原理考试第七章

2022-01-03 09:55:12  
第七章
一、填空题
1.线状闪电最为常见,包括线状云闪线状地闪。线状闪电的形状蜿蜒曲折、具有丰富的分叉,所以也称枝状闪电
2.梯级先导发展的过程包括闪电的初始击穿梯级先导过程电离通道连接先导
3.电离通道是一充满负电荷(对负地闪)为主的通道。
4.在第一闪击之后形成的沿第一闪击路径由云中直弛地面的先导称箭式先导
5.回击比先导亮得多,回击的传播速度也比梯式先导的速度快得多,平均为5×107m/s,变化范围为2.0×107m/s 2.0×108m/s左右。
6.由梯式先导到回击这一完整的放电过程称为第一闪击
7.引起大气电场的B变化的 B过程,是云中荷电中心附近的含云大气中出现的初始击穿过程。
8.大气电场L变化是具有大气电场变化较迅速的特征。
9.大气电场J变化中J过程是指闪电通道顶部形成的局部正电荷,向其上方云中荷电中心发展,并使闪电通道顶部的局部正电荷中和的正流光过程 。
10.起大气电场K变化的K过程,是流光发展到直径达几百米左右的异常强电荷区形成的。
11.闪电电磁场由三个分量,在闪电的远处以辐射场分量为主。
12.一般地说,由于雷暴云下部荷负电荷,因此在闪电前雷暴云底下的电场是负电场(电场方向向上),其电场很少超过100V/cm,但闪电时,由于地表面的正电荷祚用产生一个强电场的正变化,电场可达500 V/cm 以上。
13.第四类地闪中A型地闪具有向上先导和向下回击的放电过程,简称向上负先一连续正电流闪电
14.地闪电流中的连续电流是指C过程所形成的持续电流。
15.地闪电流以脉冲回击电流最强,其危害最大。
16.地闪功率是指回击所产生的峰值功率,它取决于回击峰值电流闪电通道上端与大地间的电位差
17.描述回击电流的波形的参量,主要有峰值电流电流上升率峰值时间等。
18.箭式先导的长度是由箭式先导通道小段内先导波开始反转后发光的时间波的速度两者决定的。
19.连续电流值能通过直接测量塔顶的闪击远距离测量闪击电磁场确定。
20.对于几千米以内的闪电,两次地闪之间发生的J电场变化总是负的,而对于 5km以外地区的电场变化可以是正的或负的。

21.对于人工触发闪电的位置和时间是固定的;先导和回击的传播速度比自然闪电更容易测量,负回击速度约在5×107~2×108m/s之间,平均值约为1×108m/s
22.重复电子雪崩过程和光电离过程,形城巨大的向正极运动的电子流,称之为负流光,其速度比电子雪崩大一个数量级。从正极向负极发展的流光称正流光
23.雪崩过程中使原子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从而形成激发态原子,辐射出高能光子,当这些光子具有的能量大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时,气体分子在这些光子的作用下产生光电离。
24.云闪中;在负流光与正流光相接期间,出现时间间隔约为 10ms,持续时间约1ms,并伴有明亮发光的强放电过程,称为反冲流光过程。
25.云闪包括云内闪电云际闪电云空闪电
26.云闪电矩表示云闪前、后积雨云的电矩变化
27.云地闪比还与年雷暴日有关,年雷暴日是指一年中发生雷暴的天数,对于雷暴日少的地区,比值较低
28.对于不与地球相连接的导体的闪电的触发机制通常称之为"双向先导"理论,并且它可应用于飞机和其它飞行工具的触发闪电。
29.因尖端放电产生电晕现象有水滴溅射、气泡破裂和雨滴碰撞三种情形。
30.飞机的闪电灾害通常分为直接的间接的(或感应)
 
二、单选题
1.云闪是指 (D)
A.云与大地间的放电现象
B.与大地相接触的放电现象
C.云内电荷间的放电现象
D.不与大地相接触的放电现象
2.向下正地闪是指 (A)
A.先导向下,地闪电流方向向下
B.先导向下,地闪电流方向向上
C.先导向上,地闪电流方向向上
D.先导向上,地闪电流方向向下
3.地闪中电场的R变化是指 (C)
A.梯级先导时的电场变化
B.梯式先导之前的电场变化
C.地闪回击电场变化
D.地闪间歇阶段的电场变化
4.由箭式先导到回击这一完整放电过程称为(B)
A.第一闪击
B.第二闪击
C.第三闪击
D.单闪击
5.地闪中电场的B变化是指:(B)
A.梯级先导时的电场变化
B.梯式先导之前的电场变化
C.地闪回击电场变化
D.地闪间歇阶段的电场变化
6.大气电场L变化,常由(B)引起
A.大气电场B变化
B.梯级先导
C.第一次回击
D.第二次回击
7. 大气电场变化的J过程其作用是将前次闪击的闪电通道与云中负荷电中心相连接,因此,也称为(A)。
A.连接过程
B.闪击过程
C.回击过程
D.放电过程
8.引起大气电场K变化的K过程,是为中和云中较大(B)的正流光过程。
A.局部正荷电中心
B.局部负荷电中心
C.全部负荷电中心
D.全部正荷电中心
9.引起大气电场C变化的C过程,是云中局部荷电中心对地的放电过程,具有持续电流,并称之为(A)。
A.连续电流
B.闪击电流
C.回击电流
D.放电电流
10.地闪初始击穿电场约为(B)
A.104伏/米
B.104伏/ 厘米
C.103伏/厘米
D.103伏/米
11.地闪梯级先导的梯级步长平均为∶(A)
A.50米
B.30米
C.100米
D.500米
12.地闪回击平均速度为(B)
A.105米/秒
B.107米/秒
C.108米/秒
D.106米/秒
13.地闪梯级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B)
A.3×108m/s
B.3×105m/s
C.2.6×108m/s
D.2.6×105m/s
14.大气电场C变化具有大气电场稳定而大幅度变化特征,其持续时间平均为(B)
A.50ms
B.150ms
C.250ms
D.500ms
15.第二类地闪中若先导带正电向上,放电一般始于高耸的接地体(塔尖或山顶),具有向上正先导而无回击,简称为(A)
A.向上正先导连续负放电。
B.向上正先导负地闪
C.向上正先导多闪击负地闪
D.云空放电
16.第四类地闪中B型地闪简称为(C)。
A.向下负先导正地闪
B.向下负先导负地闪
C.向上负先导正地闪
D.向上负先导负地闪
17.地闪电流中的后续电流是指(C)所形成的持续电流。
A.A过程
B.C过程
C.F过程
D.J过程
18.梯式先导电场是(A)
A.毫秒尺度
B.微秒尺度
C.纳秒尺度
D.百分之一秒尺度
19.Rhodes 和 Krehbiel(1989),Mazur 等(1995)把时间分解的 VHF 图像中的 K 变化等同为在闪击间隔时间的云内过程,而且不可能对其它任何过程闪电有所贡献。当观测到的K过程向下通道向下运动到地面,称之为(A)。
A.企图先导
B.跳跃式先导
C.云内先导
D.步跃式先导
20.正地闪的电流范围达 (B)。
A.100~200kA
B.200~300kA
C.300~400kA
D.400~500kA
21.正地闪的电场的时间尺度为(A)
A.毫秒数量级
B.微秒数量级
C.纳秒数量级
D.百分之一秒数量级
22.试验表明,触发闪电的平均峰值电流小于3kA的占 40%,平均值为15kA,(A)自然闪电电流。
A.小于
B.相同于
C.远大于
D.稍大于
23.电离通道内电子和离子向外径向扩散与时间的关系为(D)
A.
B.
C.
D.
24.云闪时电场变化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其中第Ⅱ类电场变化特征为(B)
A.电场为正,斜率为正
B.电场为正,斜率为负
C.电场为负,斜率为负
D.电场为负,斜率为负
25.因(D)产生电晕现象有水滴溅射、气泡破裂和雨滴碰撞三种情形。
A.末端放电
B.中端放电
C.电晕放电
D.尖端放电
26.MCS内的(D)是对于了解云内电荷的垂直分布和结构十分重要。
A.电流分布
B.磁场分布
C.电压分布
D.电场分布
27.近年来的观测表明,云一地闪击负电荷区主要源地位于(B)之间的区域,这也与降水区相吻合。
A.-5~-15℃
B.-10~-25℃
C.-15~-30℃
D.-20~-35℃
28.雨滴在强电场中会严重变形,变形雨滴曲率最大处的表面电场较四周电场强度大得多,这时雨滴表面(C)
A.产生负电晕放电
B.产生正电晕放电和负电晕放电
C.产生正电晕放电
D.无变化
29.为导得降水粒子荷电的连续性方程式,必须考虑(B)。
A.云中粒子的下落加速度
B.云中粒子的下落速度
C.云中粒子的下落时间
D.云中粒子的下落高度
30.飞机触发闪电(B)阶段包括有触发发展和双向先导的发展。
A.ABC
B.AB
C.BC
D.C以后
 
三、多选题
1.地闪是指  (AC)
A.云内荷电中心与大地和地物之间的放电过程
B.云内电荷间的放电现象
C.与大地和地物发生接触的闪电
D.不与大地相接触的放电现象
2.根据闪电的形状闪电可分为(ABD)
A.枝状闪电
B.带状闪电
C.星状闪电
D.联珠状闪电
3.闪电通道组成有(ABC)
A.主通道
B.失光通道
C.分叉通道
D.流光通道
4.地闪引起电场快变化可分别表示为(BCD)
A.A变化
B.B变化
C.J变化
D.K变化
5.大气电场L变化可细分为(AB)
A.L(α)变化
B.L(β)变化
C.L(θ)变化
D.L()变化
6.大气电场的J变化的特征包括(ABC)
A.J变化具有大气电场缓慢增长的特征
B.J过程发生在云中
C.J过程具有持续电流
D.有发光现象
7.梯级先导通道的直径可能为(BCD)
A.15m
B.8m
C.10m
D.3.5m
8.单个梯级先导的长度可能为(ABC)
A.30m
B.50m
C.100m
D.150m
9.根据地闪有无C过程,可将地闪分为(AB)等。
A.分立型地闪
B.混合型地闪
C.分离型地闪
D.单一型地闪
10.闪电的电学参量有(ABC)
A.每次闪电的回击数
B.回击峰值电流
C.连续电流
D.回击电流
11.地内电中回击电流特征与(ABCD)等因子有关。
A.地形
B.土壤电导率
C.不同类型的气象条件
D.闪击类型
12.地闪电矩主要包括∶(ABCD)
A.先导电流将云中电荷输送并贮存在先导通道中所形成的等效电矩
B.回击电流将电荷输送到大地所形成的电矩
C.连续电流将云中电荷输送到大地所形成的电矩
D.后续电流将云中电荷输送至大地所形成的电矩
13.含云大气初始击穿的位置的确定可以有哪几种方法:(ABC)
A.由单站测量作为与不同闪击的距离函数的各种初始击穿电场变化
B.由8个地面站同时测量的初始击穿电场的变化
C.确定云内产生的甚高频(VHF)辐射源的位置
D.由8个空间站间续测量的初始击穿电场的变化
14.回击的垂直电场和水平电场变化时间间隔是以(AD)计算的。
A.毫秒级别
B.皮秒级别
C.纳秒级别
D.次毫秒级别
15.由于回击速度和峰值电流与(AD)有关。
A.先导通道内单位长度的荷电量
B.先导通道内由荷电引起的电流
C.先导通道内单位长度的电场
D.先导通道内由荷电引起的电势
16.在负地闪中的连续电流的重要特征是:(AC)
A.多数闪电包含有一个短过程和长过程
B.少数闪电包含有一个短过程和长过程
C.大约有50%的闪电何含有一长过程连续电流分量
D.大约有80%的闪电何含有一短过程续电流分量
17.M分量输送电荷也发生于∶(BC)
A.在向下梯级先导的形成中
B.在向上梯级先导的形成中
C.在由物体开始的初始连续电流期间和火箭触发闪电
D.在由地面开始的初始间断电流期间和火箭触发闪电
18.人工触发闪电方法有:(AB)
A.火箭触发闪电
B.激光触发闪电
C.β射线触发闪电
D.气体触发闪电
19.先导中从电子雪崩转化为电弧状态时包括下面物理过程(ABC)
A.先导顶端的电离,即产生新电子和正离子
B.位于负阵面后的正电荷通道,使电子向后收缩
C.电子、离子和中性气体分子间的能量传递
D.电子和离子向内径扩散
20.云闪主要由(AD)构成放电过程。
A.初始流光过程
B.负流光过程
C.正流光过程
D.反冲流光过程
21.第三类地闪为云中荷正电,具有(BC)。
A.向上正先导
B.向下正先导
C.向上回击
D.向下回击
22.发生云闪时近地面电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ACD)
A.初始阶段
B.中期阶段
C.极活跃阶段
D.最后阶段
23.云地闪比与(ABD)有关
A.年雷暴日
B.地理纬度
C.云的高度
D.云的厚度
24.在双向先导发展中,正先导首先发展的原因有∶(AD)
A.由于正先导先出现
B.由于负先导先出现
C.由于正先导相对负先导可在较高电场中传播
D.由于正先导相对负先导可在较低电场中传播
25.对于几千米以内的闪电,两次地闪之间发生的J电场变化总是负的,而对于 5km以外地区的电场变化可以是(AB)。
A.正的
B.负的
C.波动的
D.不变
26.飞机触发闪电可以分为 (BCD)阶段∶
A.ABC
B.AB
C.BC
D.C以后
27.闪电引起的地面随闪电距离的变化而异分量有(ACD)。
A.静电场分量
B.静磁场分量
C.电磁辐射分量
D.感应分量
28.Pakiam 和 Maybank(1975)研究了加拿大阿伯塔产生冰雹的多单体雷暴和超级单体雷暴活动得出闪电与风暴间的关系有∶(CD)
A.如果风暴的厚度是有限的普通多单体型雷暴(云顶 7.5~12km),则降水和闪电发生的频率是高的;
B.如果热力学不稳定度较大,风暴成组织良好的多单体风暴,云顶较高,则降水、冰雹和闪电频率明显减少;
C.在不稳定度更大、风切变较强的情况下,盛行有组织的多单体风暴,云顶深入平流层。在这类风暴中,可形成大冰雹,而闪电频率则取决于雷暴单体数目和互相接近程度。一个由5个单体组成的雷暴每分钟可产生 35个闪电;大多数是云内闪电,对于一个孤立的单体每分钟只产生约3个闪电。
D.在一个产生冰雹的超单体风暴中,闪电频率只有 2~3 次/min,对这种风暴只有单个带电单位。闪电的放电频率是多单体对流云的厚度及数目的函数。
29.地闪持续时间取决于(ABD)。
A.地闪闪击数
B.地理条件
C.地闪形成时间
D.气象因子
30.云闪包括(ACD)。
A.云内闪电
B.云中闪电
C.云际闪电
D.云空闪电
 
四、简答题
1.简述正地闪特点
(1)正地闪通常是单闪击闪电,而负地闪则包含有2次或更多次闪击。正地闪很少发生多次闪击。
(2)正地闪趋向于在连续电流方出现后约10到几百毫秒发生。
(3)有电场记录,正回击发生之前经常显示有活跃的云内闪电,持续时间平均超过100ms 或 200ms。
(4)有的研究发现正地闪经常有长的水平通道,长度可达十余千米。
(5)正先导可以是连续或梯级的任一种,这决定于光学图像的时间分辨。
 
2.简述梯式(级)先导发展各个过程

(1)闪电的初始击穿∶通常在含云大气开始击穿的初期,在积雨云的下部有一负荷电中心与其底部的正电荷中心附近局部地区的大气电场达到104V/cm 左右时,则该云雾大气会初始击穿,负电荷向下中和掉正电荷,这时从云下部到云底部全部为负电荷区。
(2)梯级先导过程:随大气电场进一步加强,进人起始击穿的后期,这时电子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产生轻度的电离,而形成负电荷向下发展的流光,,表现为一条暗淡的光柱像梯级一样逐级伸向地面,这称之为梯式先导。在每一梯级的顶端发出较亮的光。梯式先导在大气体电荷随机分布的大气中算蜒曲折地进行,并产生许多向下发展的分枝。梯式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3.0×105m/s左右,其变化范围1.0×105m/s至2.6×106m/s左右,梯式先导由若干个单级先导组成,而单个梯级的传播速度则快得多,一般为5×107m/s左右,单个梯级的长度平均为 50m左右,其变化范围为30~120m左右。梯式先导通道的直径较大,变化范围为1~10m左右。
(3)电离通道:梯式先导向下发展的过程是一电离过程,在电离过程中生成成对的正、负离子,其正离子被由云中向下输送的负电荷不断中和,从而形成一充满负电荷(对负地闪)为主的通道,称为电离通道或闪电通道,简称为通道。闪电通道由主通道、失光和分叉通道组成。在闪电放电过程中主通道起重要作用。
(4)连接先导:当具有负电位的梯式先导到达地面附近,离地约5~50m 时,可形成很强的地面大气电场,使地面的正电荷向上运动,并产生从地面向上发展的正流光,这就题连接先导。连接先导大多发生于地面凸起物处。
 
3.试述地闪结构? (说明地闪各过程速度、物理现象特点)
地闪放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梯式(级)先导阶段∶通常在积雨云的下部有一负荷电中心,当荷电中心附近局部地区的人气电场达到104V·cm-1左右时,则该云区大气会击穿,而形成流光,这时电子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产生轻度的电离,形成一条暗淡的光柱像梯级一样逐级伸向地面,这称之为梯式先导。
(2)回击∶当具有负电位的梯式先导到达地面附近,离地约 5~50m 时,可形成很强的地面大气电场,并产生从地面向上发展的流光与其会合,形成一股明亮的光柱,沿着梯式先导所形成的电离通道由地面高速冲向云中,这称为回击。由梯式先导到回击这一完整的放电过程称为第一闪击。
(3)箭式(直窜或随后)先导∶紧接着第一闪击之后,约经过几十毫秒的时间间隔,形成第二闪击。这时又有第一条平均长为50m 的暗淡光柱,沿着第一闪击的路径由云中直弛地面,这种流光称箭式先导,由一次闪击构成的地闪称为单闪击地闪,由多次闪击构成的地闪称为多闪击地闪,而第一闪击后的各闪击称为随后闪击。
 
4.试述梯式先导梯级的形成机制?
在梯级先导形成之前有一看不见的引路先导,由于负流光形成的梯级先导为高度电离,因此,在梯级先导顶端有与云中负电荷中心相同的电位,也就是在梯级先导顶端前形成很强的电场,当电场达到6×104V/cm时,在梯级先导前端产生电子雪崩,形成热电离,并以大约107cm/s的速度向下发展,这就是引路先导。当引路先导向下传播时,由于引路先导的电场随距离减弱,又因梯级先导顶端聚集了大量正电荷,使梯级先导通道的顶端处的电场大为减弱,局部甚至出现反向电场,这时引路先导便停止发展,而梯级先导局部电子会退缩回梯式先导的正电荷区,产生强烈的复合,形成很强的光电离,这时出现由辉光向弧光条件突变。梯级先导负流光便以大约109cm/s的高速沿引路先导形成的通道向前发展,从而完成一次梯级过程。此时先导顶端又具有云中负电荷的电位,并在先导顶端重新形成大于6×104V/cm的强电场,于是复又形成引导先导,并向前发展一有限距离。随之导致梯级先导再向前伸展一梯级。
 
5.一次云闪过程的主要特征?梯级先导单个梯级的长度?梯级先导通道直径?梯级先导的平均电流?梯级先导的总电荷?
无论正极性还是反极性云内放电过程,都起始于云中负电荷区域,并向正电荷区发展,发展速度为105m/s 量级。放电通道到达正电荷区后,会在正负电荷区发展,有些内电会出现双层发展结构,也有的内电不会出现双层结构。
梯级先导单个梯级的长度平均为50m
梯级先导通道直径较大,变化范围为1~10m 左右。
梯级先导的平均电流为50~63A
梯级先导的总电荷为 10~20C
 
6.简述根据先导传播方向和地闪击电流方向地闪的分类。
  1. 第一类地闪:具有向下先导和向上回击,云中负荷电中心与大地和地物间的放电过程,具有负闪电电流,因此,简称为向下负先导负地闪;如果负先导不着地,则就无回击,云空放电。如果负先导着地,则就产生回击,将云中的部分电荷泄放到大地,若该过程只有一次为单闪击闪电,若重复多次为多闪击闪电。
  2. 第二类地闪:具有向上正先导的云中负荷电中心与大地和地物间的放电过程,具有负闪电电流。它又分下面两种情况:若先导带正电向上,放电一般始于高耸的接地体(塔尖或山顶),具有向上正先导而无回击,简称为向上正先导连续负放电。若对先导带正电向上和向下回击,称之为向上正先导负地闪,如果其后有随后闪击,称之向上正先导多闪击负地闪。
  3. 第三类地闪:云中荷正电,为具有向下正先导和向上回击,云中正电荷中心与大地和地物间放电过程具有正闪电电流,简称为向下正先导正地闪。若向下正先导不着地,于是产生云空放电过程。若向下正先导着地,引起向上正回击,泄放云中的正电荷到大地,这一类在山地少见,在湖边可见到。
  4. 第四类地闪:云中荷正电,具有向上负先导的云中正电荷中心与大地和地物间的放电过程,具有正闪电电流。若向上先导始于高耸的高层建筑的尖顶,这类地闪也有以有无回击而细分为 A型和 B型。A型地闪具有向上先导和向下回击的放电过程,简称向上负先一连续正电流闪电。向上正地闪多为单闪击地闪。B型地闪具有向上先导而无回击的放电过程,只是在先导后出现持续时间约几百毫秒,持续电流为几百安的放电过程,简称为向上负先导正地闪。
 
7.简述地闪电流组成及各自特征。
地闪电流主要包括先导电流、回击电流、连续电流和后续电流等,此外,J过程、K过程和 M 过程,也形成相应的电流。
(1)先导电流是将云中荷电中心的电荷,输送并贮存在先导通道中的持续电流。先导电流包括梯式先导电流和箭式先导电流。梯式先导电流的平均电流强度一般为102A左右,而单个梯级的先导电流的电流强度则可达到5×10²~2.5×103A左右;箭式先导电流的电流强度则偏高些,一般约为103A。
(2)回击电流是幅度很大的脉冲电流,其隆值电流强度一般可达1×104~3×104A 左右,回击电流将贮存在先导通道中的电荷输送到地面,并且形成闪电通道高温、高压和强电磁辐射等闪电物理效应的主要过程。
(3)连续电流是指C过程所形成的持续电流,其电流强度一般为1.5×10²A,持续时间为50~500ms左右。通常,还因 M过程而在连续电流上叠加了一些脉冲电流,其峰值强度一般为103A 左右。
(4)后续电流是指 F过程所形成的持续电流,其电流强度一般为10²A数量级,持续时间为85~145ms左右。
(5)J过程可形成相应的持续电流,其电流强度比连续电流的电流强度小得多,因此,J 过程不发光。通常,还因 K过程而在J过程形成的持续电流上叠加了一些脉冲电流,其峰值电流强度一般为 103A数量级。
 
8.简述和比较不同类型梯式先导。
梯式先导分成α型梯式先导和β型梯式先导两类,它们的特点有∶
(1)α型梯式先导:α型梯式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较低,约为 105m/s,但比较稳定。α型梯式先导的单个梯级的长度较短,亮度较暗淡,也比较稳定。
(2)β型梯式先导∶β型梯式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较高,开始可达8×106m/s到2.4×107m/s左右,然后逐渐下降,至接近地面时,其传播速度与α型梯式先导的传播速度相近。β型梯式先导的上部有丰富的分枝,单个梯级的长度较长,也较为明亮;但在发展过程中单个梯式先导的长度逐渐变短,亮度也减弱。
 
9.简述双极性闪电的类型及其特征∶
(1)第一类双极性放电,一类是极性相反,与缓慢变化(毫秒尺度)的电流分量相联系,如从物体开始的因电或火触发的闪电。极性相反可发生一次或多次,并在波形极性相反之间出缆相当长的电漉为0的时间间隔。
(2)第二类双极性放电,这是通过初始阶段电流的不同极性和随后闪击或闪击的电流凝示。在初始阶段电流波形是负的具有几百安培的电流振幅;输送总的电荷为40C,而回击电流是具有 27kA 峰值的正值。正的闪击跟随在连续电流之后,输迷的总电量为 90C。正的回击电流与初始阶段的负电流被大约100ms 的零电流时间间隔所分开。
(3)第三类双极性放电,涉及到相反极性的回击,在这一类中所有的双极性放电都是向上类型。第一次与第二次闪击的时间间隔为 300ms,第二次与第三次闪击的时间间隔为335ms。所有三次闪击是在同一个通道内进行,其外形都是十分相似的。
 
10.简述强雷暴与非强雷暴云系的差异
非强雷暴云                               强雷暴云
(1)形成于弱风垂直切变中                  (1)形成于强风垂直切中
(2)云形连续多变                          (2)云形准稳定状态
(3)寿命小于或等于1h                      (3)寿命大于或等于4h
(4)闪电                                  (4)闪电
平均地闪频率为1~5/min                  平均地闪频率为5~12/min
平均总的闪电频率为2~10/min             平均总的闪电频率为10~40/min
在消散阶段会出现正地闪                   在成熟和消散阶段会出现正地闪

X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0755-86621158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微信在线客服